微信热的心理学分析
日期:2017-03-29 

         微信,近两年突然火爆起来,从心理学角度,可以看出微信这一交流通讯工具能够满足人们的如下心理需求:

一、窥伺他人隐私的好奇心

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生来就存在好奇心。窥探他人隐私是人的天性,这源于童年时对自己身世的追问与好奇,也是个人成长的需要。微信朋友圈的推出,人们开始习惯用“朋友圈”去发布与自己相关的各类内容,人们可以很快获知身边人的信息,这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理需求。

二、获知他人关注的需要

人类天生就有希望获得别人关注的需求。个体的人,生活在特定的群体中,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体现自己在这个群体中的地位,以满足被这个群体其他人关注的需要。

在当今社会,人们的心理认同感在物质、欲望环境下很淡漠,在现实环境中,不被现实认同的时候,人们就会转战新媒体。相较于微博,微信中关注自己的人通常是较为熟悉的人,认同感会更强。

三、自我保护心理

现实生活中,每个人心理都有一套自我保护机制,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所不愿为外人所知的隐私。而微信是基于“熟人圈”的社交工具,用户在“朋友圈”中发布的内容,只能被自己的微信好友看到,在这一点上微信更能满足人们的自我保护心理。

四、不安全感

有些人每天会极度流连于微信。这其实源于人们的安全需要,包括人们对安全的物质环境和情感环境的渴望。一般人总是害怕孤独,且常常厌恶孤独,一旦孤身一人或独处便觉得不安全。一遍一遍地刷,就是想看看微信朋友圈里的“朋友们”在干什么,将自己置身于微信的环境中,就不会感到自己的孤独,满足了人们对安全感的需要。

五、表达是一个漂亮的疏通方法

微信是通过图文传递来进行表达。这个表达的过程本身具有觉察、及整理思绪的功能。能够将“意识”的层次从虚无的“下意识”提高到“意识”层面。也就是说,由原先感觉“我心中波涛汹涌”到“我知道怎么回事了”,焦虑下降,也就启动情绪疗愈。

六、选择自己想获取的信息

从心理学上探究,人都是自私的,人性的最核心部分是自恋。

对于微信来说,一条帖子的转发和传播是有数量限制的,这样就很容易造成信息搁浅,但是却极大的照顾到了用户体验。微信的信息是主动关注,主动获取,用户关心的都是自己想要的信息,从而使信息的传播更加精确化。

七、“三我”人格理论

微信的功能中,“朋友圈”的功能比较适应于满足超我的人格心理要求。因为在这裡,人们更趋向于表达出符合社会共同规范、伦理道德、价值观念的形象,比如理智、赋予同情心、博学等等,这些社会认同的价值取向。塑造自己的形象,是人性的要求。

结语:

从心理学去分析微信风靡的原因,能够在一个维度上解释新社交媒体对人心的把握,也是重新把控人与新社交媒体的关系,不为其困,不被其乱。

 

【打印本文】

手机扫描访问